肝硬化系临床常见疑难重病。
肝硬化病理组织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再生结节形成,肝小叶结构改建及弥漫性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病人常有多功能障碍。早期可见乏力、纳差、腹胀、胁痛等症状。逐渐加重后肝脏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门静脉高压、腹水,明显营养不良、消瘦,甚至因食道静脉破裂大出血或肝昏迷危及生命。目前西医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多年来,通过对本病的治疗观察,深入探讨“本虚标实”,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取“
调肝益气养血为根本;健脾和胃、补肝固肾、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标本同治”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调肝益气养血为根本
七情之病由肝起。气血为患是产生疾病的本质。肝为调节气血之枢,肝硬化肝脏调节气血的机制失常,即引起气血紊乱导致诸多病症的产生。在调肝益气养血治疗时,应考虑到肝体以阴血为本的特点,调肝气勿用香燥太过的药物,宜以滋补肝阴养肝血药物。
益气养血药首选芪参归芍。基于气血互生之理,应该重在补气补血药的应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生气旺,血载气行。补气药黄芪配太子参为最佳。黄芪大补元气,益三焦,充实卫气固表,行气利水,太子参补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两药相伍药效大增。养血药当归配白芍,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敛阴,两药相伍补血活血,敛阴柔肝,对缓解胁部疼痛、缓解症状有很好效果。若在方中加用疏肝理气药及活血化瘀药,可进一步增强治疗血虚及血瘀的效果,亦对改善肝血虚、促进肝功能恢复、软肝缩脾有很好的作用。
2、健脾和胃,化源为气血
肝脏是人体最大、功能复杂的腺体器官,所分泌胆汁等参与人体蛋白质、脂肪、糖的消化、吸收、储存。肝脏还有解毒、维持人体水分和激素平衡的作用。若肝主疏泄失调,气逆犯胃、升降失常,可引起纳差、恶心、腹胀、便溏等症状;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潴留,引起水肿和腹水。因此,肝病的过程,始终伴有脾胃不和及脾虚症状,时好时坏,轻重不同而已。故健脾和胃的治疗应该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以化源为气血。化源充沛,气血旺盛,机体抵抗力增强,受损脏器及功能容易恢复。临床中常用白术、淮山药、茯苓健脾,伍以陈皮、山楂、谷麦芽、砂仁、鸡内金等消导和胃。
3、补肝固肾中医认为肝肾同源,盛衰互依
肝硬化临床特点病程长,往往有由肝及肾。先有肾气亏虚,继则引起肾精耗竭的一系列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疼痛、遗精阳痿、小便频多甚而尿少尿闭、臌胀腹水。肝肾同源,在治疗肝病时必须考虑到肾,在养肝补肝的同时,还应该益肾固肾。伴有肾气亏虚者,可加熟地、淮山药、紫河车等;肾阳虚者加肉桂、淫羊藿、附片;肾精亏虚加巴戟天、山萸肉、杜仲、补骨脂;精关不固加用金樱子、桑螵蛸、龙牡。即使肾虚症状不明显的病人,亦可加黄精、首乌、枸杞、仙茅、菟丝子等补肾药。临床实践证明,通过补肾固肾治疗,肝硬化病人的肾气得以改善;体质、免疫力、抵抗力得以提高。即使是肝肾衰竭的病人,生存时间也得以延长。
4、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标本同治
肝硬化病人,由于门静脉高压,胃肠道严重瘀血阻塞三焦,水液不行聚积腹中,腹部膨隆形成臌胀腹水。瘀血和臌胀皆为标,相比而言,瘀血为标中之“本”,臌胀为标中之“标”。因而治法宜“标”、“本”兼治。但应首当重在活血化瘀、活血而瘀去,肝脉通,肝体得以滋养,肝气疏泄条达;脾胃升降恢复正常,肿大肝脾才能得到软缩,三焦水道通调,臌胀得以缩小消退。
在活血化瘀治疗用药上,要注意到此时病人体质非常虚弱。宜在补肝益气养血,健脾固肾的前提下,采用稳妥安全、温和药物治疗。慎用或忌用攻伐峻猛药物。选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当归、三七、郁金、赤芍、穿山甲、丹参、鸡血藤;软坚散结药为鳖甲、桃仁、土鳖、牡蛎、鸡内金;行气利水药为王不留行、泽兰、防己、车前仁、砂仁。其中当归活血补血,三七活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郁金活血行气。现代药理研究三七有保肝降酶改善肝脏微循环;郁金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时,两药均具有升高血浆白蛋白的作用。鳖甲入肝脾,长于退阴虚火热,又能软坚散结,善治肝脾肿大、腹中痞块。穿山甲入肝胃经,性走窜,善通经络,可直达肿大肝脾的瘀血部位。两药配伍,有明显软缩肝脾功效。行气利水药王不留行、泽兰、防己、砂仁等,取其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之功用。
对肝硬化臌胀的治疗,除直接治疗肝病的诸法外,也可以从相关脏器入手进行治疗。临床中采用清肺气以平肝逆,戟旋气机以解肝郁,泻肺散满治疗,往往可以收到很好消臌胀的效果。
在
肝硬化治疗中应该很好把握疾病的两个阶段:即腹水前期与腹水期。腹水前期病机为久病耗气伤阴,致正气不足,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脾盛气滞,瘀血阻络。所以症有神疲乏力、纳差腹胀、胁肋胀痛,出现肝掌、蜘蛛痣。肝郁横逆,乘脾犯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此期以气虚脾虚为主,也可伴有阴虚血虚和肾虚。治宜调肝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佐以益肾固肾、活血化瘀,力阻病情发展恶化。
腹水期病机为正气虚衰、脾肾俱衰,病情极其危重。由于病长日久,元气大伤,形体消瘦,脾衰水湿不能运化,肾衰不能蒸腾气化,三焦壅塞,水道不通,水湿停聚于体内形成腹水臌胀。治疗必须在调肝益气养血、健脾固肾的基础上,加大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通调三焦、行气利水药物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