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2018-09-04 16:38

目前对干细胞的研究进入白热化状态,干细胞疗法应运而生,为一线临床医生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因此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困扰临床眼科医生的疑难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激光封闭视网膜无灌注区和玻璃体切除术,以及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功效的逐渐丧失也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存在的一大问题。目前对干细胞的研究进入白热化状态,干细胞疗法应运而生,为一线临床医生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因此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优势
1、免疫赦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不被识别为抗原,而且具有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多种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功能,其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特性可抑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利于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分化、迁移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可塑性,且能一直保持到分化的最后阶段。
 
2、归巢机制
此外,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选择性归巢至多种组织的损伤部位,其机制可能为受损视网膜组织表达趋化因子或生长因子。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纤溶酶,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入受损组织的纤溶蛋白凝块,并将其裂解,从而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入损伤部位并参与组织修复重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最新应用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新研究进展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上调而增加,其中血管生成素域及其受体被上调。血管生成素域在视网膜内皮细胞中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伴随着紧密连接蛋白的丧失。对鼠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多集中在视网膜外核层,而较少出现在内层和节细胞层,且试验组伊文思蓝在视网膜的渗漏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全美基因合作团队进行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干细胞在人体治疗上的安全性,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患者视力和闪光视网膜电图均呈改善趋势,但在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区平均厚度和微血管瘤方面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量不足和单次注射治疗有关。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主要表现为促新生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下降,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b未见明显变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b的比值,从而抑制缺血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视网膜电图最常见的早期改变是视网膜振荡电位幅度减少和隐性时间的延长,以及光感光器反应性的改变,在干细胞的帮助下,病理性视网膜电图波逐渐得到了改善,并且有效减少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综上说明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有希望的再生疗法。
 
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儿多为胎龄32周以下、出生体质量不足1500g、有吸入高浓度氧史的早产儿或发育迟缓的低体质量患儿。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需要在出生后继续发育,若吸入高浓度氧,则抑制了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生长,停止供氧后,进入较低氧分压的空气中,无血管区纤维血管组织迅速增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
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氧诱导的视网膜疾病模型小鼠的玻璃体腔中,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新生血管区域和视网膜中央血管闭塞区域的面积显著减少。另有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到视网膜疾病模型小鼠模型的视网膜中,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增加细胞保护性生长因子的旁分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管修复(特别是正常血运重建),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也能发挥治疗效果。
点击咨询

周一至周五:10:00-20:00

周六至周日:10: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