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学虽无
肝硬化病名,就其临床而言,相当于中医学的膨胀范畴。系各种病因所致肝络阻塞,由血癖气滞结为痞块,发展晚期,可成膨胀,以腹部胀满如鼓而命名;症状以面色薰黑,而有血缕即面部扩张的毛细血管网,颈、胸及面部可见蟹爪纹络,称蜘蛛痣,胁下痞块及肿大之肝脾患者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满疼痛,腹大如鼓,腹部青筋暴露,腹壁静脉曲张,甚者如囊裹水,可见齿血、鼻血或便血、吐血、乃至昏不识人为其特征,此症主要肝、脾、’肾受累,临床表现为气滞、血疲、水湿内停等诸多证候。
膨胀在我国历代医学文献有许多不同名称,诸如朦胀、蜘蛛痣等,早在两千多年《灵枢·水胀篇》指出:‘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世’,说明对肝硬化已有深刻认识;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心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单腹胀者名为朦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曰膨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盅,亦名盅胀,属肝郁或脾虚致气滞血疲水停。
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是影响全身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为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肝实质损害的末期现,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实质细胞再生,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肝正常结构紊乱,假小叶形,其结局是肝脏变性变硬.继之失代偿功能,而出象生成现腹水。病因为肝炎后,寄生虫性,酒精中毒性,胆汁淤积性,化学药品中毒性,循环障碍及原因不明性肝硬化,一旦发生腹水,则提示肝细胞功能和门脉代偿功能减退,已属晚期。
1、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
祖国医学对脸胀病因病机认识主要肝郁失疏,肝腑失调,正气受损,客邪侵入,或因湿热之邪未彻底清除,而致日益胶固,缠绵日久伤及脏腑气血,导致脏腑实质性损害。临床上多是由于饮食无节,饮酒过度,致脾胃受伤,痰饮结聚,水湿内停,饮食之精华不能传输,浊气在卞,而成朦胀;凝痰聚饮而为患,造成气机不畅,促使气郁,始多因湿热之邪侵害肝脏,殃及脾胃,湿热困于中州,而脾失健运,湿困日久而热蒸生痰,人于肝经阻于血络,形成血寮。再者由于情志不畅,气失条达,肝气郁滞,脾虚失运,痰痪交阻。中医认为气血相关,气行离不开血的运行,血行则以气为先导,称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旦气机不畅,则气滞而发生血癖,血疲而使病情加重;肝郁则脾虚,久结不解,湿困中焦,邪从化火,邪毒久羁,肝血亡耗,’肾阴损伤,热疲脉络,而肝克脾土,脾失转输,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又有统血之功;月干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但痰血疲阻后,肝脾运化失常,造成后天生化无源,新血不生,恶血不去,三焦阻塞,决读无权,终成清浊相混,气血凝滞,隧道雍塞而致膨胀。另有受“水毒气”之说,在我国南方血吸虫流行地区,从事水中作业而感染血吸虫,客邪入侵,未能及时医治,晚期内伤肝脾,脉络癖塞,致气血疲滞,水湿内停而成膨胀。
2、临床治则
对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应以补气扶正健脾化痰,以平和行血之品为上策,正如关幼波教授所示,见水不治水,见血不治血,气旺则中州运,无形胜有形。据此原则,临床以张锡纯治大气下陷方法为基本方,并活血祛癖,软坚散结共之,方药以黄芪、寄生、当归、川芎、龙骨、牡砺、赤芍、丹参、鳖甲、龟板为伍,随症加减经裁,方中黄芪为君,取其补气扶正,以帅血行,尽管无利水之剂,则能祛湿消肿,现代药理分析,黄芪有恢复各脏器细胞再生功能,丹参能养能行,活血而不伤正,尽管黄芪有膨胀之力,然有龙骨、牡砺收敛,缩其膨胀之力,但用无妨;人体大气旺自能吸摄全身气化,立意于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平和。另应用以脏补脏之法,试用相应脏器来治疗,效果亦是肯的定。自然,对
肝硬化腹水的医治,非一方一药所能胜任,临证施治贵在灵活,诸如清热利湿,滋补肝肾,健脾和胃,调理气血,以使病人转危为安,临床体验则应逐水不宜利尿,因利尿多伤阴,损害肝肾之阳,易发生肝性脑病或出血等情况,正如祖国医学所云,土壅木郁,攻遂运化,则能祛病延年,少数病人可发生可逆性转变,临床痊愈。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临床以补益肝肾,逐水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相结合为宜,方能相得益彰,使病患得以康复。